(新闻晨报记者 严黎丽 陈岱松 魏华文)
一位企业家曾经说过:"我们都是石头,在市场的改革过程中,要么是铺路石,要么是里程碑。"
尉文渊,上海证券交易所创建人之一、首任总经理,无疑是我国证券市场进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。1990年12月19日,尉文渊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任总经理的身份,敲响了"中国股市第一锣"。其时,他年仅35岁,被称为"全球股市最年轻的总经理"。随后,他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很多创新,推进了市场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从沉寂到活跃的发展进程。1995年因对"3·27"国债期货事件负有领导责任而引咎辞职。
十余年过去,如今,坐在我们面前的尉文渊更显自信从容,思路敏捷眼光独到,侃侃而谈时依旧能让人领略当年指点江山的豪气。
主动请缨筹建上证所
1990年12月19日,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,中外来宾500余人到会祝贺。敲响第一锣的是尉文渊。
尉文渊结缘上证所纯属偶然。
1990年4月18日,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上海宣布开发浦东十项新政,其中包括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。6月,朱镕基出访香港、新加坡等地时,向全世界宣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将在年内开业,而此时,筹建工作差距还很大。年轻的尉文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,也不知哪来一股勇气,主动请缨接过筹建重任。此时,给他的时间只有5个多月了。
尉文渊出身军人家庭,15岁时,初中还没毕业就去新疆伊犁当兵,在冰天雪地的大西北修路。就是这段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他顽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。5年后,他复员回到上海,后考入上海财经大学深造。毕业后,他主动报名去了北京国家审计署工作,由于工作业绩出色,32岁便提拔为正处级干部。1989年夏季,尉文渊被调回上海,出任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行政管理处正处级副处长,那时他还不满35岁。
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正是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。"其实我当时什么都不懂,无知所以无畏。"尉文渊笑着说。
时间太紧,事情太多,只能碰到什么解决什么。首先是找房子。冒着酷暑高温,尉文渊马不停蹄到苏州河边的仓库、北京东路外滩的铁路售票厅等地选址,却一无所获。突然听人说浦江饭店有一个很漂亮的大厅,尉文渊立刻前往,到了那里,感觉眼前一亮,心想"就是它了"。于是,位于上海黄浦路15号的浦江饭店,这栋有着150多年历史的欧式建筑就成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最初所在地。
高起点建电脑交易系统
有了交易的场地,就要选择交易方式了。"没人懂"是最大难题。尉文渊从当时不多的资料中了解到,国际上证券交易主要有两种模式:口头竞价和电子计算机交易系统。很多人赞成搞口头竞价,打手势配上高声喊价,说那是一种"股市文化"。在交易所筹建之初,市场上只有寥寥数只股票,口头竞价似乎也能满足需要。但尉文渊提出采用电脑交易。他从人民银行借来的500万元筹备金中抽出100万元单独搞电脑交易,并立下保证,"搞坏了我一个人负责。"
尉文渊找到当时在上海财经大学基础部任助教的谢玮。从1990年8月开始,两人组成上证所技术系统攻关组,尉文渊决策,谢玮编程,采纳用PC网络系统实现证券自动交易和行情传送的方案。他们纯粹是学院派,按照相关理论准则进行推导,然后实盘演练。直到11月,才第一次到香港进行考察,可第一天,尉文渊根本看不懂,也听不懂。他心想糟了,彻夜难眠。第二天他恍然大悟,原来我们已经走到了联交所交易系统的前面。
现在很少碰电脑的尉文渊,凭着对高科技发展趋势的理解,开启了中国证券交易电子化的序幕。中国证券市场能在短短的十几年走过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,电子交易系统的建立功不可没。
强力推行无纸化交易
同电脑交易一样,股票无纸化交易也具有世界领先意义。无纸化交易本来是为了打击当时猖獗的黑市交易:股票实物转化成"电子股票",在交易所电子交易系统中集中存放、统一划转,黑市交易就会失去市场。但一开始,股东们把股票当成"传家宝",都不肯上交;一些柜台网点也拒不执行交易所的规定。尉文渊宣布:股票没有上交,没有换成电子股票的,一律不得在场内交易。
当时,上海兴业房产正开始发行股票实物券。尉文渊坚决不予放行,最后兴业房产仅印制了30%的股票,并全部封存于上证所仓库,被作为上证所外事活动的礼品、纪念品。从兴业房产以后,上海发行的所有股票一律采用无纸化。"我是受到货币电子化的启示。当时根据国际趋势,银行正在解决现钞流通的问题。"令尉文渊得意的是,无纸化交易、中央结算系统不仅大大提高了交易系统运行效率,使复杂的交割过户流程在买卖的瞬间完成,而且"它绝对环保",尉文渊说:"如果是实物交割,按现在每天几千亿的交易量,这需要多少张纸头啊?再加上印刷、防伪、防盗成本,该造成多大的社会财富浪费啊!"后来这个无纸化交易系统又被引入到国库券的发行交易,"国债的无纸化交易就是从我们这里受到的启发。"
大刀阔斧推进市场化
1992年,尉文渊的主要精力就放到了推进市场化进程上。年初,尉文渊曾考察美国证券市场,体会到成熟的市场最关键是两点,一是开放,二是竞争。刚好这一年春,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,股份制改革一下子掀起热潮。而此时,上证所只有8只股票在交易,人称"老八股"。于是,上证所少帅尉文渊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进市场发展。
第一步,放开股价。当时,交易所实施涨跌停板制度和流量控制,使得交易十分清淡。迫不得已,尉文渊自作主张放开股价。在这之前,他给市领导写了一封信,说明为什么要放开股价,并义无反顾地表示:"如果出了问题,请把我这个总经理撤职。"于是,有关部门宣布"5月21日,股价全面放开",这就是令很多早期投资者一夜暴富的5·21井喷行情。
第二步,增设营业网点。股价放开后交易火爆,但投资者却苦于交易席位不足跑道不畅无法交易,"我提出公开公正公平的三公原则,现在投资者买不到卖不出,这怎么行?"但营业网点的扩建并非朝夕所为,尉文渊又在"文化广场"搞了个超大型营业网点,100多家证券公司设摊。从当年6月到12月,"文化广场"大大缓解了交易网点不足的矛盾。
第三步,股份公司大扩容。这是早期市场的第一次扩容高潮,从年初的"老八股"到年底沪深两市近60家上市公司,股票供应量大大增加。当然,供求关系的急剧变化也造成上证指数从6月的1500点一路下跌至300多点,这就是我国股市的第一次"大熊市"。
回忆当年"壮举",尉文渊对自己的冒险很坦然:"我感到自己必须面对这些历史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坎,我当时又有非常强烈的使命感,愿意承担。"尉文渊也因此获得"拼命三郎"的雅号。
3·27事件改写人生
从负责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,尉文渊凭籍着强烈的使命感发展市场。正当他踌躇满志向新目标进发时,1995年2月23日爆发的国债期货"3·27"事件,令他的职业生涯戛然而止。这年9月15日,因对3·27事件负有"监管不严"之责,尉文渊向上证所理事会提出辞职,离开了曾经倾注多年感情和心血的黄浦路15号,也结束了一段极其艰辛却极具成就感的人生旅程。
回首往事,尉文渊说,最大的遗憾是国债期货市场被关闭,"这是我国证券史上第一个金融衍生产品,而时至今日,当年留下的空白点依然还在"。
此后三年,尉文渊自我约定不入股市。他同几个朋友创立了北京新盟国际影视广告有限公司,经营传媒广告业务,掘到了他的"第一桶金"。直到1998年,他才以投资者的身份重返证券市场。他说自己最近重点关注的是新能源领域发展。
谈及当今的股市,尉文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,他认为股市发展这么多年,现在是最好的时期:经济高速增长为股市上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支持;管理层对发展股市的认识高度统一,市场监管方面也逐渐成熟;资本流动比较充分,保障了市场的充分活跃……"在这个时期做投资者是幸福的",尉文渊说。
来源新闻晨报 2007.8.4 B|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