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上海柏年律师事务所网站!|联系我们
电子邮件 | 打印本页您现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>>柏年动态

上海柏年律师采访证券界老前辈:黄贵显拓荒证券市场(2007-7-28)

作者:严黎丽 陈岱松 魏…    文章来源:新闻晨报    点击数:    更新时间:2007-7-28

(新闻晨报记者 严黎丽       陈岱松 魏华文)

  第一家代理股票发行、第一家开设证券交易柜台、第一家推出国库券交易、第一家代理发行B股、第一本证券业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教材、第一本股票年报……证券市场上这么多的“第一”总是和他的名字密切相连———黄贵显,这位早年中国股市的开拓者,究竟是一位有着怎样身世经历的老人,为什么他能有如此神奇的一连串的建树?如今,他又以怎样的眼光审视我们的市场?

  炎炎夏日的一个早晨,我们来到位于常熟路171号的申万大厦,同黄贵显老人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交谈,听这位满头白发却精神矍铄的老人讲那过去的故事。

  出身贫苦勤奋好学

  黄贵显身材魁梧,风度儒雅,满头白发下一双平和慈祥的眼睛,让人感觉很亲切。黄贵显属龙,今年虚岁已经80岁了。

  老人的童年很苦,父母早逝,他跟着姐姐长大,基本上靠救济读书。18岁经姐夫介绍进入属外商银行的广东银行上海分行工作。他十分珍惜这个机会,勤奋好学,半年之后就从练习生得到提升,开始负责记账和管库,不久又当上柜组负责人。

  解放后,黄贵显成了人民银行的专职信贷员。上世纪50年代,到处模仿苏联模式,银行要求信贷员必须得有三套本领:懂贷款、懂会计、懂生产。这么一来,黄贵显几乎整天下企业,逐渐对所分管的行业有了深入了解,同时他也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弊端:企业必须提前一年上报资金计划,且资金的使用很死板,“专款专用”,买醋钱不能买酱油;财政只投资企业基础建设费,且从来拨不足;银行是财政的出纳,机制很死。“总之企业很苦,要上什么项目总是缺少资金。”黄贵显对此印象深刻。

  破冰之旅立下“军令状”

  说起来有点奇怪,银行的“老法师”怎么会与“证券”市场结下不解之缘呢?对此,黄老的说法是,“企业太苦了,缺乏资金,证券市场可以融资啊”。第一步就是这么跨出来的。

  上世纪80年代初,为拓宽资金渠道,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成立了信托投资公司,黄贵显担任静安分公司经理。信托的功能是“集社会资金为企业服务”,一开始的服务范围包括委托贷款、租赁等,后来,有企业开始内部发行股票进行集资,黄贵显就想,既然是利企利民的好事,为什么不能“正大光明”地面向社会发行呢?1984年,“小飞乐”打算向社会公开发行部分股票,黄贵显开始打报告,申请代理发行,等待上面审批。当时对于股票这东西姓“社”姓“资”颇有争议,“大家都去买股票,银行存款外流怎么办?这么高的利息对国家有什么好处?”为保证小飞乐能顺利发行,黄贵显立下军令状:“第一,绝对不复辟旧社会的证券市场;第二,绝不把外国的模式如数照搬;第三,不让国家损失,不搞投机倒把。做得好请领导推广;做不好,由我承担责任。”

  就这样,为了让企业能向社会融资,黄贵显这个小小的“科级”,勇敢地担当起拓荒者的职责。“那时一根筋,不知天高地厚。呵呵。”正是这份“军令状”成就了“小飞乐”股票的首开先河,成就了其后延中股票的大规模社会公开发行。中国证券市场的破冰之旅由此启航。

  有女要出嫁股票要流动

  延中股份的发行,引发了上海市民通宵排队争购的火爆场面。但热闹过后,投资者却发现这些股票就像一堆“死钱”,不能上市流通。一些股民因要出国、买房,急于用钱,却无法将手中股票变现,情急之下有人说“有女总要出嫁,有儿总要结婚。这样不嫁不婚的,难道只好等着老死吗?”

  这话让黄贵显感到很受刺激,他感到自己有责任让股票流动起来。于是,他向人民银行打报告要求放开股票交易。一次、两次,报告石沉大海。1986年8月,当时担任上海市市长的******召开会议,听取关于股份制的汇报,静安分公司副总经理胡瑞荃到会做了《股票的生命在于流动》的发言,反映了市民“有女要出嫁,有儿要结婚”的呼声。这次会议后,人民银行很快就批转了静安分公司的报告,并批准静安分公司更名为证券业务部。

  1986年9月26日,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柜台诞生,上市交易的只有小飞乐和延中实业。

  柜台交易吸引凡尔霖

  小小的静安证券柜台,却因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凡尔霖的来访而闻名天下。

  1986年11月23日,凡尔霖花2000美元租警车开道去静安证券部,把夫人和助手也带来了。“那天胡瑞荃说,我们刚创办,这个地方太小了。凡尔霖说,很好啊,你们在中国的大城市里有这么一间屋,还有电话,美国最早的股票交易是在华尔街边的梧桐树下进行的。”20年过去,黄贵显对那天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。工作人员在小飞乐股票上写好凡尔霖的名字,盖好章。凡尔霖又问,要多少过户费?陪同来的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李祥瑞说,免了吧。凡尔霖笑着说,“还是你们中国好,不像我们美国,只认钱。不过今后你们买美国股票,要过户,我可不能给你们免费”。

  国库券交易四两拨千斤

  说起来,在所有的创新之举中,最让黄贵显得意的是当年推动国库券上市交易,“这件事情符合我做人的宗旨,利国利民,一点坏处都没有。”

  上个世纪80年代初,因为不能流通,号称“金边债券”的国库券发行遇到很****烦,只能摊派到企业,企业完不成指标,银行就不给贷款,报上去的项目得不到审批。黄贵显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,“这样做不是把企业给逼死了么!”而企业向职工推销时,一方面在“支持国家建设”的口号下,动员党员干部带头;一方面用福利基金补贴一块。人们遇到急用钱时,只能到当时虬江路市场以6折价格变现,而一些“黄牛”则忙着6进7出发点小财。

  这时,在静安证券业务部当顾问的原旧上海证券交易所老经纪人林乐耕等7个古稀老人给黄贵显出主意:“我们可以收国库券啊!”黄贵显豁然开朗,立刻打报告要求做国库券业务。有人质疑:“你有多少资金?你知道国家发了多少债券么?”那时候静安证券部就500万元的资本金。7位老人说:黄先生,不要紧,我们用价格杠杆,市场上卖出多了我们就挂低牌价,买入多了就挂高牌价,我们只赚取手续费,买进卖出的都是老百姓。虽然发行好几个亿,但是不可能几个亿都给你啊。黄贵显心想对啊,是这个理。于是,黄贵显在不少场合表示要开办国库券转让业务,后来有记者就此采访他并发了内参,当时的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在内参上批示:“国库券只有上市流通,才能提高信誉,建议人民银行有关部门研究这个问题。”1988年2月,国务院正式批准今后发行国库券可以上市流通,第一批试点在上海和深圳等7个城市进行。

  这一年的4月,静安证券营业部正式开始做国库券业务。但是财政部规定“国库券价格不能低于票面”,而当时国库券私下买卖是6进7出,黄贵显担心“黄牛”的东西都倒过来怎么办?7个老先生又想出好办法,他们计算出按挂牌价买进国库券一年后的收益率可达22%-25%,予以公布,果然吸引了很多市民买入国库券进行投资,场内交易日益红火,场外的黄牛逐渐失去了市场。第二年,新国库券发行时,黄贵显提出他们可以包销,不再摊派,上海市财政局批给他们3000万元额度,占发行总额的10%,结果五六天就卖完了。国库券,终于成为百姓理财的重要工具,走出了摊派、贱卖的噩梦。

   代理发行B股吸引外资

  黄贵显的另一项杰作,就是首家代理发行B股,新开辟了一条引进外资的渠道。

  当时企业上新项目搞技术改造等,外汇紧缺,一心想要为企业排忧解难做点实事的黄贵显,能体会到企业对外资的饥渴。那时来证券营业部参观的港澳台胞很多,他们也想买股票。一颗颗热情的心使得黄贵显发行B股的想法越来越强烈。这时,发行A股尝到甜头的电真空董事长薛文海,希望通过发行B股为即将上马的工程筹集外汇资金,他找到了黄贵显。于是,黄贵显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探索发行B股的责任。这时,静安证券部已更名为上海申银证券公司,专门设立了海外业务部,黄贵显任总经理。他们担任了电真空B股的主承销商。经过艰苦的谈判,终于在1991年11月30日,电真空B股签约仪式隆重举行;1992年2月21日上市交易。“企业没有出口任何东西就拿到了外汇”,黄贵显一脸的高兴,更重要的是,B股市场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,吸引更多外资流入,“浦东开发的资金就是这样解决的”。

  两个多小时悄然流逝。望着眼前温和儒雅的老人,谁能想象他就是当年开拓市场的先锋?

  “英雄不提当年勇”,黄贵显早已从市场淡出,过着平静的生活,每天还要上医院陪伴多病的妻子,一直以来,贤惠的妻子默默照顾他,如今轮到他来尽丈夫的责任了。“我们从没红过脸”,他深情地说。尽管曾经对证券市场的发展贡献卓著,但他并不索求更多。不知什么原因,有着50多年银行工作经验又多次被评为先进劳模的他,当年竟是作为普通员工从企业退休的,每月只拿700多元的退休金,如今慢慢加到了1500元。有人为他打抱不平,他淡然处之。对于当前的市场,他怀着既喜且忧的心情默默注视,“市场发展了,对国家当然是好事,每天的印花税就有十几个亿,上市公司也拿到很多钱”,只是,老人希望上市公司善待投资人,希望市场更稳健地发展,“我希望能看到老百姓都能够富起来,不要再吃苦了。”

来源新闻晨报2007.7.28 B|8



>>浏览更多柏年动态文章
上海柏年律师事务所担任海南瑞泽IPO专项法律顾问
2011年7月7日,海南瑞泽在深交所成功上市。
上海柏年律师事务所参与编撰《见证中国股市》
证券市场创建二十周年,柏年参与“见证中国股市”。
上海柏年律师事务所小额贷款公司研究专著出版发行
《小额贷款公司实务指南》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发行。
上海柏年提供法律服务的上海首家小贷公司隆重开业
2008年,上海宝山宝莲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对外营业。